茶人茶臺上必備的6款茶具你都有嗎?
茶人茶臺上必備的6款茶具,你都有嗎?

對于剛入門的茶道愛好者來說,除了要入手茶葉,還要配置一些茶具。但一套正規的工夫茶具,器物過多,種類繁多,無從選擇。
一般來說,對于喝茶愛好者來說,只要配置幾件主要的茶具即可。

煮水器
很多茶需要用溫度較高的開水來泡,控制好溫度,是以保證茶湯滋味的基礎。
古代常用風爐或者炭爐,今為方便多使用電磁煮水器。不銹鋼壺、陶壺、耐高溫玻璃壺等,操作簡單,方便又安全。
如喜歡炭爐,室內煮水時記得打開窗戶,保持室內通風。

紫砂壺
作為茶桌主角,茶壺的種類較多,常見的壺有紫砂壺、瓷壺、玻璃壺等。
紫砂壺能完美保留茶的色香味,多用于沖泡烏龍茶或普洱茶,養壺也是一大樂趣;瓷壺所有茶類都適用,日常使用方便;玻璃壺可以欣賞茶湯,可根據自己需要選擇。
?

蓋碗
蓋碗又稱三才杯。茶蓋在上,謂之“天”;茶托在下,謂之“地”;碗居中,謂之“人”。
在北方,蓋碗兼具茶杯和茶壺兩種功能,可以直接在蓋碗里泡茶飲用,也可以在蓋碗里泡茶,然后分到品茗杯里多人飲用。
而現在的功夫茶道,蓋碗作為沖泡器使用。將干茶倒入碗中,再沖水、出湯。選擇蓋碗時應注意蓋碗杯型,選擇適合自己的容量和尺寸。

品茗杯
品茗杯是用來喝茶的小杯子。質地有瓷、陶、紫砂、玻璃等。選擇品茗杯時,其風格質地應當與茶壺相呼應。品茗杯會因主人的心境、目的、喜好等而派上不同的用場,帶著主人的氣息,更顯獨特的格調和韻味。

公道杯
公道杯、茶杯、茶壺是功夫茶三大主角,公道杯有瓷、紫砂、玻璃質地,其中瓷、玻璃質地的公道杯最為常用。公道杯要和茶壺、茶杯相匹配。一般來說,公道杯應稍大于茶壺和蓋碗。
因為茶壺中沖泡出來的茶,直接分杯,上下濃淡不一或可能有茶渣,將茶湯倒進公道杯,可以保證每個茶杯里的茶湯濃度基本一致,每個客人都可以品嘗到相同滋味的茶。
?

茶盤
茶盤就是放置茶壺、茶杯、茶道組、茶寵、茶食的淺底器皿,其作用,一是規矩茶具。二是承接灑出一些茶湯、茶葉。
茶盤以竹木質為主,也有其他一些材質如金屬、石質、玉質等。不管什么式樣的茶盤,選擇的時候只要把握三點:寬、平、淺就不會錯。盤面寬,客人人數多,可以多放幾個杯;盤底平,可以使茶杯穩,不易搖晃;邊要淺,可以襯托茶杯、茶壺,使整體更美觀。
一般來說,干泡法可使用干泡臺,濕泡會使用茶盤(濕泡法,即在茶臺可隨意清洗茶具和洗茶,棄水直接傾倒在茶臺上),一般茶道表演,大都是使用茶盤的。
喝茶除了品飲,能讓人感覺到愉悅的,還有茶帶來的氣氛和平和的心境。不必拘于一格,無論怎樣,開心而已。

由于煮茶法與泡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品茶方式,所以對茶的評價標準也有所不同。
除了好的口感、賞心悅目的湯色這些共同的特征以外,泡茶可以感覺到每一泡口感的變化,而煮茶則追求口感穩定。如果說泡茶豐富變化的口感令人回味,那么煮茶始終如一的口感魅力何在呢?
答案當然是豐富變化的體感,講到這里,資深茶人可能立刻會想到盧仝的七碗茶詩。
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在唐宋,正如同她的政治和經濟一樣。唐宋時期我們的先人喝茶都是煮著喝的,現代人所熟知的沖泡法是在元朝以后形成的。

煮茶在古代分為:宮廷煮茶、禪茶、雅士煮茶和平民煮茶。把茶放在鍋里直接煮就是平民的作法,故稱之為平民煮茶。宮廷煮茶是程序最多也最為考究的。
習禮茶房認為,煮茶除了注重茶、器、水、火的融合統一,更要注重人的作用!
茶、器、水、火如何相融合,其中就是人的作用,沒有人,它們也只是單獨的個體罷了!也只有通過人的作用,才能發現、提升他們的價值。

煮茶時,多選擇黑茶、熟普洱茶、老白茶、陳年老鐵等茶品,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藝制程,或是經過時光的炮制,褪去了最初的青澀寒涼,茶性趨于溫熱。
此類茶品烹煮后不會因過于苦澀而難于下口,而溫熱的茶性用來驅寒又再適合不過。
除了直接烹煮干茶,還可以燉煮茶品沖泡后的茶根,此法多用于老茶,可讓沖泡時未能釋放的精華充分析出,如此方對得起老茶歷經的歲月。
推薦60~120分鐘,如此茶湯方可達致渾厚溫潤的品質。烹煮后的茶湯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飲,同時爐具可保持小火加熱保溫。
若是茶湯過于濃郁,可于壺中加入適量清水燒開,如此調節至符合個人品飲習慣的濃度即可,自是別有一番樂趣。
喜歡煮茶,不在于茶本身的品質,而在于喝茶的方式,率性而沒有繁冗法則。喜歡在每一個寒冷的日子,飲上一杯熱茶。茶的來處已不重要,重要的是那一碗茶湯的溫度,有溫度就有美味,有記憶和故事。
喜歡在每一個寒冷的日子,飲上一杯熱茶。茶的來處已不重要,重要的是那一碗茶湯的溫度,有溫度就有美味,有記憶和故事。
擇茶
煮茶時,多選擇黑茶、熟普洱茶、老白茶、陳年老鐵等茶品,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藝制程,或是經過時光的炮制,褪去了最初的青澀寒涼,茶性趨于溫熱。
此類茶品烹煮后不會因過于苦澀而難于下口,而溫熱的茶性用來驅寒又再適合不過。
除了直接烹煮干茶,還可以燉煮茶品沖泡后的茶根,此法多用于老茶,可讓沖泡時未能釋放的精華充分析出,如此方對得起老茶歷經的歲月。
烹煮
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,一般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-6克左右,茶友可在此基礎上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茶水比。
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嚴格,若是茶湯過淡,追加投茶或是延長烹煮時間便可;若是茶湯過濃,適量加水煮開即可。
茶葉可直接投入壺中,也可加入茶包袋中烹煮,這樣更便于事畢后的清理。
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,請盡量使用尺碼較大的型號,這樣茶葉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間,如此茶湯的湯感更佳。
?
煲煮時間
推薦60~120分鐘,如此茶湯方可達致渾厚溫潤的品質。烹煮后的茶湯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飲,同時爐具可保持小火加熱保溫。
若是茶湯過于濃郁,可于壺中加入適量清水燒開,如此調節至符合個人品飲習慣的濃度即可,自是別有一番樂趣。
《老子》曰:“治大國若烹小鮮”。其實煮茶也是一樣,就拿做菜打個例子,再好的物料,如果廚師不行,那也是做不出好菜的。至于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的話題不在這里贅述。
我這里要說的是相同的物料,不同的廚師,做出來的菜一定是有品級之分的。同樣,煮茶也一樣,同樣的茶,同樣的流程,茶道師的級別不同、心態不同、體態不同,煮出來的茶也是不一樣。
喜歡煮茶,不在于茶本身的品質,而在于喝茶的方式,率性而沒有繁冗法則。喜歡在每一個寒冷的日子,飲上一杯熱茶。茶的來處已不重要,重要的是那一碗茶湯的溫度,有溫度就有美味,有記憶和故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