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來的茶席文化變遷你都清楚嗎?

說起茶室,自然少不了茶席。布置茶席不單單是審美,還能給人帶來一種能量。這種能量可以是安定感、親切感,也可以是一種向上的正能量……
而茶席的文化自古就有,可以追溯到晉代。
晉代茶席:初具雛形
晉代文學家左思的《嬌女詩》:“止為茶舛據,吹噓對鼎立。脂膩漫白袖,煙熏染阿錫。”左思描寫的是居家日常煮茶,這說明晉代的茶席,已初具雛形。
唐朝茶席:正式出現,華麗奔放,注重意境
真正意義上的茶席,出現在唐朝。陸羽的《茶經》,把唐人從茶的藥用、羮飲時代,帶入了品茶清飲的新境界。在茶具方面,他提出了“青瓷益茶”的理念,規范了茶席的形制,如“若座客數至五,行三碗;至七,行五碗。”
此時,中國的茶禮、茶道開始形成。這得益于唐朝盛世,萬國來朝,詩人輩出,許多文人雅士對茶文化開始了悟道與升華。飲茶環境和茶席的背景,已經開始注重竹林、松下、名山、清澗等宜茶的幽境。
宋代茶席:發展階段,沉靜內斂,有了藝術性
宋人會把一些藝術品擺在茶席上,而插花、焚香、掛畫與茶一起被合稱為“四藝”,常在各種茶席間出現。掛畫改以詩、詞、字、畫的卷軸為主。
宋代茶具多采用茶盞。黑釉茶盞的燒制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,茶和茶器互相烘托,像一場舞臺設計。當時的茶席設計已經將茶飲活動,設計為符合茶的自然屬性,具有一定的藝術境界。
明代茶席:清幽脫俗,注重空間的審美與趣味
明代朱元璋下詔廢掉團茶后,茶席構架和器具,也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。茶席布置由華麗繁復趨向隱逸清凈。
在文征明自繪的《品茶圖》里:草席內兩人對坐品茗,上置一壺兩杯,童焗火煮茶,后有茶葉罐。這是一幅文人茶會圖。茶室簡樸清靜,傍溪而建,沒有富麗堂皇,芳草屋反映茶室的儉樸。
在那時就有人提出了“茶壺以小為貴”,“茶杯適意者為佳”的實用理念。人們并于庭院、竹蔭、蕉石前,插花、煮水、烹茶、焚香,這都充分體現了明人飲茶,更加注重空間的審美與趣味。
現代茶席:不拘一格,百花齊放
茶,雅俗共賞,包羅萬象,尤其在現今時代,更是見仁見智;在茶席的布置上,每個人的理解和感悟不同,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不同的茶席風格。
相信大家,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茶席,也有屬于自己對茶的理解。
?